在日常的避雷措施中,避雷针作为最常见的避雷装置,被广泛应用。避雷针作为接闪器,接闪后,雷电流通过引下线、接地装置引入大地,与地面形成等电位差,利用自身的高度,使电场强度增加到极限值的雷电云电场发生畸变,开始电离并下行先导放电;避雷针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高等放电,形成向上先导放电,两者会合形成雷电通路,随之泄放入大地,达到防雷效果。
一、避雷针的介绍
避雷针的功能是引雷,它能对雷电场产生一个附加电场,这个附加电场是由于雷云对避雷针产生静电感应引起的,它使雷电场畸变,从而将雷云放电的通道由原来可能向被保护物体发展的方向,吸引到避雷针本身,然后经与避雷针相连的引下线和接地装置,将雷电流泄放到大地中去,使被保护物体免受雷击。所以,避雷针的实质就是把雷电流引入地下,从而保护了线路、设备和建筑物等。
避雷针一般采用镀锌圆钢(针长1m以下时直径不小于12mm,针长1 ~ 2m时直径不小于16mm)或镀锌钢管(针长1m以下时内径不小于20mm,针长1 ~ 2m时内径不小于25mm)制成,头部成尖形,通常安装在电杆或构架、建筑物上,它的下端经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相连。
二、避雷针保护范围
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在它的下方有一区域基本不会遭受雷击,现行国家标准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》参照IEC标准,采用“滚球法”来确定,我国过去是按照“折线法”来确定。所谓“滚球法”就是选择一个半径为hr(滚球半径)的球体,按需要防护直击雷的部位滚动,如果球体只接触到避雷针(线)或避雷针(线)与地面,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,则该部位就在避雷针(线)的保护范围之内。滚球半径hr按建筑物的防雷类别不同而取不同值,如下所示。
建筑物防雷类别 滚球半径hr/m 避雷网格尺寸 /m
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30 ≤5 ×5或≤6 ×4
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45 ≤10 ×10或≤12 ×8
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60 ≤20 ×20或≤24 ×16
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,如图1 所示,应按下列方法确定:
图1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
当避雷针高度h <hr时,在距离地面hr处作一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线。以避雷针的针尖为圆心,hr为半径,做弧线交于A、B两点。以AB为圆心,hr为半径做圆弧,该弧线与针尖相交并相切于地面。从此弧线起到地面上的整个锥形空间就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。
避雷针在被保护物高度hr的XX’平面上的保护半径,按rx =-计算,式中,hr为滚球半径,按表1 -1确定。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,按r0 =计算。
当避雷针高度h ≥hr时,在避雷针上取高度hr的一点代替单只避雷针的针尖作为圆心,其余的作法与上述h ≤hr时的作法相同。
-END-